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横刀十六国 > 横刀十六国 第559节
  大梁也在他的治理下,日趋强盛。
  “谢陛下厚爱,臣这段时日的确有些劳累”王猛也没推辞。
  李跃心中,这年头想做什么事,没有皇权推动,很难贯彻下去,百姓吃饭问题都没完全解决,自然不可能拿自家土地种棉花。
  历史上也是洪武大帝强令百姓种植棉花,才推广开来。
  李跃来到库房取出一朵棉花。
  比后世略小,色泽也没后世那么洁白,还有大量虫蛀的痕迹。
  不过从无到有的过程已经渡过,接下来就是逐步选育良种而已。
  “大司农言此物浑身都是宝,棉花可纺织,御寒,棉籽可榨油,秸秆可作粗饲……”黄门侍郎周吉祥尖着嗓门道。
  梁国延续魏晋的侍中制度,宦官群体被边缘化,成为真正的家奴。
  李跃现在想的是如何将棉花纺成布。
  不过这个问题用不着李跃操心,这时代既然能将蚕茧纺成丝绸,就能将这一团团棉花弄成棉布,太学天宫院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李跃直接将棉花扔给天工院,“将此物纺成布料。”
  “此物似乎是木棉,纺出的广幅布不堪大用。”祭酒刘操之睁大一对老眼持怀疑态度。
  秦汉时期岭南就有木棉,纤维较短,纺织效率低下,也不保暖,实用价值较低。
  “怎么,你怀疑朕?”李跃不耐烦道。
  “臣不敢不敢……”嘴上说着不敢,眼神却飘来飘去的。
  “限期十天,纺出来,朕有重赏,纺不出布,罚半年俸禄,降职三级,尔等好自为之。”李跃没空跟他们啰嗦,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设立天宫院不是给他们养老的。
  “臣领命!”刘操之赶紧拿着棉花去研究了。
  第七百四十八章 棉衣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压力就是动力,没用到十天,天工院将织机稍稍改进一番,就织出了棉布。
  工艺略显粗糙,原因还是在于棉花的质量。
  李跃摸着这一块小小的棉布,心中百感交集,这一块小小的棉布,是华夏文明的一次大跃步。
  还是那句老话,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再徐徐改进就行。
  华夏一向不缺聪明人。
  “织机再改进一下,要让寻常百姓都能买的起用得上。”李跃指着偌大的脚踏纺织车道。
  “这……种小事,还用天工院出手?”刘操之瞪大了眼。
  李跃这才发现他的眼睛一大一小,眼珠凸出,不是故意瞪大的,不过配上他的丑脸,着实显得怪异,也难怪李跃第一印象不太好。
  不过这厮有真本事,是工部前几年提拔上来的。
  万人敌也经他改良过,但脾气不好,性格执拗,在天工院人缘极差。
  李跃学他瞪大一边眼睛望着他,“这不是小事,而是华夏千秋万代的大事,最好不用人力,用水力,若是做成,你刘操之的大名将记在史册上!”
  户部最新估算人口,南北一统后,大梁人口当在两千七百万左右。
  按没人最少一件衣服算,就是两千七百万件!
  一年有四季,北方秋冬春肯定不能只穿一件衣服。
  这里面的经济利益比天还大。
  再加上棉被、棉服,大梁的经济可以直接起飞了。
  这还是只是中土的需求,西域、河中、高原、草原,乃至更西边的拜占庭、萨珊波斯等,都需要这玩意儿。
  治国的背后逻辑就是经济,天地万物背后都有一套经济链条。
  所以近代文明的崛起,都是从棉花纺织开始的,纺织业推动了工业革命。
  不过工业文明需要巨大的资源基础,以及以亿为单位的人口市场,以现在的大梁而言,难以实现。
  但给大梁国力来一次飞跃,绝对够了。
  “对了,你可以将棉花制成棉絮,然后填充进衣服里面,制成棉衣、棉被,以作御寒之用。”李跃抖了抖棉布,仿佛看到一个辉煌盛世在向自己招手。
  “此物能御寒?”刘操之睁着左边的大眼道。
  李跃眉头一皱,这厮不该叫刘操之,该叫刘操蛋,“你是不是对朕有什么意见?专门鸡蛋里面挑骨头?朕让你做,你照做就是了,少来啰嗦。”
  “不……不敢……”刘操之拱手一礼,一溜烟的跑了。
  棉衣制作比织机更简单,一天半功夫,东西就出来了。
  只是样式实在丑的不堪入目,一看就是仓促弄出来的,丑就算了,还一边袖子长,一边袖子短。
  李跃都怀疑是刘操之故意在给自己上眼药。
  不过话说回来,样式虽然丑,穿在身上的确保暖,特别厚实,综合了这时代衾衣的用法,脱下来就是一床小被,特别适合将士行军打仗之用。
  东西出来了,李跃长长松了一口气。
  衣食住行,对亿万黎民而言都不是小事,衣排在第一,足见其重。
  李跃想起自己出行所见百姓,无不是衣衫褴褛,破破烂烂,哪有半点“盛世”的样子?
  眼下天下刚刚一统,南方战火还未停歇,强令百姓种植不可行。
  国库中的粮食也不多。
  好在朝廷手上捏着不少屯田,在陇右、河湟、高昌这些地区可以大规模种植。
  “其实陛下可以推行,田地亦分上中下三等,下等田地,完全可以试种之,钱帛钱帛,布帛就是钱,北方苦寒已久,此物定为百姓所喜。”卢青拱手道。
  吃饱穿暖,是人最低级的需求。
  如今吃饭问题有所缓解,穿暖问题日益突出起来。
  李跃然其言,“那就先在夏州试种之,然后推行全国。”
  棉花需要充足的阳光才长的好。
  新设置的夏州正合适,那里人烟稀少,也没开垦大量屯田,正好种棉花。
  李跃特意派人去陇右询问周牵的意见。
  谁料周牵并不赞同现在就推广,说是已经选了一批优良棉种,今年秋天就能看到成果,让李跃再等等。
  周牵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都无可挑剔。
  他说今年秋天有更好的棉花,就肯定有,绝对有,否则不会开这个口。
  李跃欣然接受他的建议,暂时等等,让天工院加大新式纺机的研制,顺便把衣服稍微弄美观一些。
  等待之中,一转眼就到了夏天,整个南方,江宁广交在李俭的攻势下,全部收复,还顺手扫平了南方诸夷,将二十多万人口迁到淮南和荆州。
  淮南和荆州也成为大熔炉,诸族在此地互相监督,也互相融合,任何一族也不能一家独大。
  李俭还上表朝廷,请求封赏有功将士。
  桓伊、邓遐、刘牢之、诸葛侃、谢玄、桓石虔等全都在列,还有大量中下级军官。
  这些人得到封赏,以后天然就是太子的旧部。
  不过这么大的事,兵部不敢擅自决定,交给王猛,王猛又递交李跃。
  “太子长大了,朕以后可以放心了。”李跃长舒一口气。
  有这些班底在,别说其他人想动太子,就是李跃起了换太子的心思,也需要仔细掂量掂量。
  “殿下手中皆为江东降军,不如裁其老弱,选其精锐,整编为南军,调回洛中,黑云军改为北军,至于封赏,太子可以提名请奏,但仍需陛下亲自接见封赏诸将!”王猛拱手道。
  这是效仿汉代的南北军制度。
  降军成分复杂,既有能征善战的北府军、荆州军,也有各州郡的杂军、义从、部曲等等。
  整编势在必行。
  李跃也听出王猛的另外一层意思,将南军调回洛阳附近,也成了天子亲军,容易控制,以免流落在外,只知太子而不知大梁皇帝。
  时间一久,问题也就多了。
  太子可以有故旧,但不能有一支近十万的大军捏在手上,否则皇权就受到了威胁。
  皇帝就应该唯我独尊,此为大梁稳定之基础。
  “景略之策,老成谋国也!”李跃心中一阵感动。
  虽说王猛是李俭的岳父,但终究还是站在自己这一边,为自己着想,也是为大梁社稷着想。
  第七百四十九章 封赏
  整编江南各军倒也简单。
  李跃一道诏令下去,愿意退役之人多如牛毛。
  平定江宁广交四州后,李俭就地分田,降军们拿到田地,更没有从军的心思。
  连北府军都退役了四成,荆州军去了七成,其他的义从、部曲、州郡兵分到田地后更是一哄而散。
  不过愿意留下的,都是以征战为生之人,喜欢杀人放火,战力上反而有所加强。
  两万七千南军正式加入梁军序列,其家眷迁入洛阳,由兵部安置田宅,同时安插进大量鸿胪吏,对士卒进行思想宣传,使其彻底转变为梁军。
  其中有精锐水军七千五百人,有大量富有水战经验的老卒和军官,适应南方的丛林湿热气候。
  大梁朝廷麾下三支大军,十一万北军,两万七千南军,三万四千海军。
  北军负责漠北、西域、辽东的敌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