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都市 > 雾都侦探 > 第15章
  20秒后,另外一位保安问道:“你需要多久?”
  梁袭抬头看17层高的公寓楼,回答:“最多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找不到就是找不到,侦探不研究侥幸概率。
  另一位保安回答:“好,两个小时内出来,否则我们会报警控告你入侵与盗窃。。”
  梁袭很奇怪保安说的这句话,你们为什么要报警?你们应该是担心我报警。警察来之后,要和你们交涉,你们要请主管过来,最后还要搜索一次大楼。这不是保安,保安不会这么考虑问题。
  冒充破爆公司的保安,十有八九和自己要找的东西有关。能最少冒充两个小时,说明得到了破爆公司的允许。只有官方才能得到允许。反推,这两人是警察,大楼是他们的诱饵,他们正在诱捕猎物。进入公寓楼寻找物品的人,或者物品本身是他们的猎物。
  很好,这充分说明了这东西真的值五万英镑。至于自己看穿保安的身份等,完全可以从脑海中删除掉。自己只是一位接受寻物委托的侦探。
  ……
  进入公寓楼,梁袭拿手机重新温读一次雇主给的资料,14到17层是螺丝工厂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的住所,2-13层是普通工人和基层管理的住所。每层有12个房间,工人两人一个房间。14到17层都是一人一个房间。
  蔡舞的原住所是1502,她有两名好友,一位住702,一位住1702。除此之外,资料内还包含了每个房间居住者的名字。显然这是一份螺丝公司内部的资料。
  可以肯定雇主没有撒太多的谎,特别是在细节方面,蔡舞应该就是藏东西的人。蔡舞的1502肯定被全面搜查过,没有找到相应的物品。1502是不可能有目标品。其次可以暂时排除702,两人一起居住,蔡舞应该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现在问题在于蔡舞藏东西时,70%的员工已经搬离了公寓楼。蔡舞有可能将东xc匿于30%的居住人群物品中,东西已经被某个人带走。这个可能性有,但不在侦探考虑范围之内,因为这已经不是侦探能追回的东西。
  雇主没有说清楚背景故事,让梁袭通过背景推断藏匿地点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当然,雇主说清楚,梁袭就不会接单。
  梁袭的策略是从最大可能入手,讲道理1702是蔡舞的好友,藏在1702的可能性很高。不过梁袭的推断是建立在已经被人搜索的前提下,因此1702并非最高机率藏匿地。考虑到蔡舞拿取方便,规避寻找,最大的可能是藏匿于1502附近的房间。
  有人住的房间不适合藏匿物品,因此最大可能是1502附近,已经搬离公寓的1503、1501。其次是06、07、09这三个房间。
  有人搜查,没有找到目标品,可以看出蔡舞有准备,说明蔡舞聪明。蔡舞有多聪明呢?如果蔡舞只是一般的聪明,东西不在03就在01。如果蔡舞足够聪明,东西不会在任何一个房间内,无法寻找。梁袭只能认大概率,所以梁袭锁定了01和03房间。如果这两个房间找不到东西,梁袭看时间再决定是否前往06、07和09三个房间寻找物品。
  找东西理论:当你在家里寻找一样东西,翻找超过50%的区域,你接下去找到东西的可能性会低于20%。如果翻找超过80%的区域,你接下去找到东西可能性会接近零。当你翻找区域超过94%,那基本不可能再找到东西。
  17层楼,每层12个房间,都有可能藏匿目标品。且不说两个小时,两天梁袭都找不下来。止损的界限在哪?是寻物者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虽然找到东西的概率不高,但是梁袭的成本很低。带上一台二手平板,几个存储卡的转换器和一把手电筒即可。
  ……
  梁袭开始攀爬楼梯。大楼早已断电,伴随太阳西下,光线越来越差。这不是问题,光线不会耽误梁袭寻找东西。因为没有窃贼喜欢白天或者是开灯进行入室盗窃。问题在整整十五层。一口气上到15层,梁袭眼冒金星,这是他日常缺乏锻炼所显现出来的恶果。
  推开防火门看见一条很长的走廊,这是老式建筑的一个特点,一条走廊从头到尾。相比走廊,1501房间比较杂乱,里面放置着各种被主人抛弃的东西。鞋子、衣服、袜子、挂画、跑步机等。
  梁袭寻找东西方式被自己命名为:特别藏匿。一个很少用的又必须用的物品会放在哪呢?比如说剃须刀的充电器。剃须刀每次充电可以用一到两个月时间,如果将物品随意放置,会增加不必要的凌乱。但充电器又是不可缺少的物品,因此最好的选择是收纳,收纳到某个自己日常看不见,但是找的到的地方。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一些妇女,特别是年纪较大的妇女身上。她们会将贵重物品进行特别藏匿,首当其冲是黄金首饰。她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能在不可能的地方能藏东西。
  还有类似的情况就是私房钱了。
  因此梁袭将这类藏匿称呼为特别藏匿,你是看不见,甚至不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是找不到的。
  时间不多,梁袭打开手电筒开工。
  第十四章 老鹰
  几个人坐在mi5会议室中,大屏幕播放的是梁袭进入公寓的画面,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健壮男子快步走进办公室,问:“他是谁?”
  一边的人道:“梁袭。蔷薇侦探社的侦探。”
  男子问:“约翰?”
  西装人回答:“现在侦探社的老板就是这个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