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 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39节
  经过半期仙画的时间,孙小羊已经俨然如这一片的带头人。
  【另外赵过还有一件事说明他真的很有科学思维。那就是他懂得实验的重要性。代田法并不是他脑子里一想到立刻就推向天下的,人家在离言设计了试验过程,划了试验田,得出了不错的结论,这才慢慢的向民间开始推广。】
  【所以说赵过是华夏古代第一位农业科学家,应该没什么问题。他的功绩是很伟大的,汉
  武帝后期有多惨我们上次也讲过了,经过赵过推广农业,提高产量和效率之后,配合休养生息的政策,到了汉宣帝年间,《后汉书》记载“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已经是安平富裕、人烟繁荣的世间景象!】
  小小的孩童坐在水牛上,从田间的小路上走过。
  小路边就是丰茂的农田,而不远处还有牛羊在山坡上吃草。
  孩童吹起了笛子,清脆动听的声音在田间林里响起。
  一派静谧闲适的悠然之景。
  看得各朝各代的农民们都要落泪,这就是他们梦想中家园的模样!
  【刘彻,要打战的时候有卫青霍去病,要搞钱有桑弘羊,要搞农业就找来了赵过,要托孤又认准了霍光。不说别的,他这当皇帝的运气是真好,当然,他自己看人和用人的本事也是真准。赵过在当治粟都尉前毫无名气,桑弘羊只是商人之子,卫青只是一马夫,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大胆态度,也给了刘彻相应的回报。】
  刘彻已经完全没有刚才的脸黑迹象,反倒愉悦非常。
  朕用人的确是不拘一格。在这上面,他有着强烈的自信,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夸!再多夸一点!
  想听。
  赢政心里都酸得冒泡了,看看人家这济济的人才!
  当然了,他文也有李斯,武也有蒙恬王翦,但作为一个帝王,谁会嫌弃自己朝中的人才多呢!
  而且,仙画还没怎么夸过他大秦的人才呢。
  他面无表情,实则心里酸得冒起了泡泡。
  李世民不酸。
  他笑呵呵的看着众臣:武帝用人的确大胆独到!身边不少治世之能臣。不过,朕的大唐也不差,众卿家必定也能如汉武群臣一般,青史留名!”
  汉武帝有他们,而他也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该知足了。
  众老臣们被李二凤感动得泪水连连,连忙躬身:“陛下乃不世之明君,我等愿为大唐为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君臣一时之间执手相看泪眼,肉麻兮兮。
  李世民也在心中想,看来后世所说的科学思维与实验也有关系。那赵过,即使只是
  种田也知道先试验,看来,朝廷的政策也应如是。
  有的时候,贸然推广下去只会收获到与自己想要的相反的结果。
  李二凤不知,受仙画的潜移默化,他已经琢磨到了一点科学思维的内在本质。
  【可惜的是,赵过没有著作留下来,要等到西汉后期的汜胜之,编著了《汜胜之书》,才有了华豆历史上最早的一本农业典籍。】
  【汜胜之的生平在史料中没什么记载,只知道他在汉成帝时期任议郎一职,然后在京师地区指导农业生产。他在工作中可能有所感悟,于是就将自己的所得和民间的一些优秀经验包括什么时候耕田、什么时候收种、留种、育种,以及如何积肥等等一些十分详细的技术经验,汇编在一起,这就是《汜胜之书》。】
  【这上面的优秀经验,一直到了隋唐时期都还在被人不停的引用。它也与后世的《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一起被称之为华夏古代四大农书。】2
  西汉。
  汇胜之正在自己家中的书房里奋笔疾书。
  妻子送来点心,看他清瘦的身体很是心疼:你说你,人家当议良的天天待在官舍里,就你,愿意往田里跑,晒黑了不少,成天累得要命,也不知道图什么。
  汜胜之笑道:“我只是看着瘦,但实际身体可比那些成天久坐的好多了。”
  妻子将点心放下来,还是有些不满:“儿子从官学中回来,都说别人笑话他父亲是个田舍郎。”
  汜胜之不以为意:田舍郎就田舍郎。这等瞧不起农人的人,叫他少与之来往。
  妻子还想说,正好仙画开始了,她索性找了座位坐下,和沼胜之一起观看起来。
  然后就看到这一段。
  她不可思议的转过头来:“这上面不会说的是你吧?”
  她当然知道自己夫君这段时间正在编著农书。一开始的时候是觉得很不靠谱,农书有几个人会看?如今士人们都看不起农人,轻易不会下田。说不得,这农书只会浪费家中笔墨。
  但,夫君居然靠这个青史留名了?
  汜胜之哈哈大笑:你看,田舍郎也是有田舍郎的好处的!
  他更好奇的是,不知道和自己的
  农书并列的其他几本写了些什么内容?耕作之法是不是在后期还有改善?
  如果是的话,那农人们的苦也能淡一点了。
  【《汜胜之书》后,北魏的贾思勰编著了《齐民要术》,对《卫胜之书》也多有引用。】
  【《齐民要术》堪称古代农书之首,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里面关于农业的方方面面,写得很详细。里面裹括了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等等各个农业学科的知识!基本上摊开《齐民要术》,咱们现代农业大学里的各个大分类的学科都在里面了,这还是一千五百多年的古人写的,相当于他一个人建立了一整个农学体系,就问你牛不牛?!】3
  《齐民要术》的目录在天幕上展开。
  从卷到里面的篇章,一共十卷九十二篇,十分详尽。
  路小将实在找不到可以配的画面和初步段了卖性就将书中的内容文字做好本地纸放了上土
  但这一举动反倒让其他时空中她所不知情的观看者们更加的开心。
  【贾思勰并不是农民,反倒是“士人”,读书人,他当时官拜高阳太守一职,对农桑稼墙和其他民生之事都非常了解,绝对不是那种只知道盖公章和往自家搂银子的贪官。当官需要到处走动,看过很多地方不同的种植之法,卸任之后,他就开始回老家研究农学,然后编写《齐民要术》。这里面既有他从民间得来的经验,还有他自己的经验。他为了写怎么养羊,特意自己买了两百只羊来养。所以,书里面的经验绝不是只停留在纸上。】
  【这也是现代农业研究的一大基础原则。农学院的基地里面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实验田,千万不要手贱去拔,小心师兄师姐们毕不了业和你拼命。】
  李世民决定收回自己刚刚说不酸的话。
  他酸呀!
  农学大家,大唐还真需要!
  《齐民要术》一书,在隋唐的时候都流传甚广,后人超越。可见贾思勰的大才!
  可惜这样的大才却生逢北魏末年,竟然做了一任太守之后就再无什么官职。
  若是他在大唐,司农寺卿的职位跑不了!
  北魏。
  高阳的一处田地旁边,搭了简单的窝棚。
  有一老农过来,看到他之后惊
  讶极了:先生还没回城?
  贾思勰笑道:“明日还要再过来,省得麻烦,不如直接在这里住下。”
  老农惶恐极了:可这窝棚,哪比得上先生城中的宅院。
  “无妨。”贾思勰身处陋室却神情淡定。
  老农见他的确是不在意的模样,这才放下心来。
  他笑起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先生这样的人,竟然对种田这样粗鄙的事情感兴趣。”
  老农并不知道贾思勰其实就是城中太守,这次是微服来民间视察高阳周边的耕作情况。只是他见贾思勰穿着虽朴素,但身上没有什么补丁,另外,手脚一看也不是惯常种地的模样,所以才觉得惊讶。
  贾思勰却并认同他说的,摇头笑道:“农为国家根本,种田这样大的事情怎么能说是粗鄙呢?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老农挠了挠头,他听不太懂,只觉得这位先生说得很高深。
  难道种田真的是一门大学问?
  【扯远了。】【继续说回《齐民要术》。】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的丰富,而且很先进。比如他提出了选育良种的重要性。只有种子好了,种出来的农作物才能长得更好。在书里面贾思勰提到了80多个品种的谷类,包括粟、小麦、水稻等等。而且,他还根据每一个品种的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等等各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比较,是不是很有现代农学搞研究的那味儿了?还有怎么养殖动物,要注意动物的公母比例,等等,非常详细。自己验证过的就标注,没验证过的也会说明,非常的严谨。】4
  【贾思勰若是生在当代,肯定也是一位很优秀的农学家!】
  路小染将书中一些重要的内容找出来,贴在了视频里。
  比如种韭第二十二:韭性内生,不向外长;
  比如“养羊篇”等等。
  汉武朝。
  赵过将天幕上的内容全都用笔记了下来。
  只是巢帛实在难得,记了这么多未免有些心痛。
  这时候,他就不得不叹口气,开始畅想如果仙画中所说的“纸”被发明出来之后,记录东西该有多么的方便。
  听说陛下
  已经命宫中尚方钻研,民间也有一些作坊在研究,希望他们能快点将“纸”做出来吧。
  赵过看着自己记下来的东西,对贾思勰充满了敬服之意。
  哎,此等大家,要是能与他同时代就好了!
  他却不知道,他和汜胜之也是贾思想敬服之人。
  虽然是不同的朝代,但在这一刻,来自于人类的智慧光辉产生了共鸣。
  【他还有很难得的一点就是他通实务,绝对不是那种只会之乎者也的士人,这就让他不那么的注重“士农工商”这样的等级划分。在《齐民要术》里,他就意识到了商对于农业对于农民的重要性。】
  【他在序言里写“起自耕农,终于醯馥,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醯醮就是醋酸,也就是农副产日,他们为太甜口里千仞,你太你太氏会他们究可在日本田大月日的,大便做让大陆续借,你生!一品。他以及社会是于段,将农作物变成良初和农副广品石习是目的,习肥沙山农氏软侍女生术。农民们用这些技术,制成农副产品,然后再去市场上换一点钱,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唯一的得钱的手段!】
  【汉武帝时期,一年二十三文钱就能让农户掐死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可想而知,封建社会早期的农民想要赚到余钱是有多么的困难!】
  有带着头巾的农妇将泡好的豆子捞起来,然后将它们倒入到石磨之中。
  一边磨一边加水,豆子被磨盘绞成了豆渣。
  又见她将这些豆渣倒入到布袋子里,不停的晃动,将渣和水分离,就得到了豆浆。
  豆浆用猛火煮熟,点入一点石膏粉,然后缓缓的搅动,竟然就凝固了起来。
  一块块白色的豆腐呈现在众人眼前,看上去洁白剔透。
  熬鱼汤的时候放上一些,一份鲜美的豆腐炖鱼汤就出炉了。
  汉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