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小说网 > 历史 > 不良臣(科举) > 不良臣(科举) 第82节
  因为之前齐术的风头太盛,因此大多问题都是冲着他去的,比如这次他们提出的辩题是: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
  在谢良臣举出的案例里,有一农户,因着家贫,全家都快饿死了,所以为了奉养老母以及幼子,他选择去偷邻居的食物,最后被抓住,官府既可怜他的遭遇,又因为他的确犯了王法而为难。
  既是有如此情况,那么自然就要明了“温饱是否是谈道德的先决条件” ,若是答案为肯定,那么这人或许只会受一点轻微的处罚,若观点为否,那么自然就该按律条严厉惩处。
  谢良臣在开赛之前就已经事先说清楚了,不论其他,正反双方都必须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将取胜作为唯一目标。
  而齐术正是持正方观点的一队,即温饱是道德的先决条件。
  这种说法其实与儒家里的许多思想都是违背的,可偏他伶牙俐齿,最后竟也能将道理说得让对面反方无从辩驳,于是就有观众看不惯,接力反方提问。
  比如第一个提问的监生就问:“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先贤们在绝粮困境时仍能谨守君子之风,齐兄饱读圣贤之书,为何只学文不求是?”
  孔子原文的意思是说:君子若是穷困,便会十分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处境,而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放弃道德。
  这位监生说齐术“不求是”,便是说他读书只学皮毛而不思实践圣人之言,影射他就是不安守困境的小人。
  这是人身攻击,按照比赛规则,这是不允许的,评审们打分的时候也会扣掉响应分数,但是辩手也得作答,而且要是答得好,还会加分。
  谢良臣双手抱胸,想看看这个年轻人要怎么回答,但见对方轻笑一声,十分淡定坦然的道:“李兄说得虽是在理,可是圣人也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圣人尚且表示无法让百姓们都明白为何一定要遵循礼仪的道理,那么连肚子都填不饱,每日皆为饥所困,连家中老小都要饿死眼前的百姓,我们又如何能苛责他们不懂得遵守道德礼仪?”
  “好!”
  他话音刚落,教室内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人都对他精彩的作答表示赞赏,教室内的气氛也被炒到最高点。
  提问环节结束,辩论双方最后做了一下总结陈词,再次将己方观点进行重申,然后评审的几人便开始商量最后结果。
  等到课程结束前,辩论的结果也出来了,正方获胜,且齐术得了最佳辩手称号。
  在前世,一般一方获胜,最佳辩手便是从另一队里面选,不过谢良臣没有做这种要求,所以鉴于对方在辩论时的精彩表现,所以他们获得了最后的优胜。
  辩论的两组监生们回到座位坐好,谢良臣也宣布了这次胜者的奖励,他会在记录簿上进行适当的加分。
  教室里响起欢呼声,谢良臣也弯起嘴角,抱着自己的教案出了教室。
  至于他那块黑板,也跟着他回了敬一亭的西厢。
  有了这两场课,谢良臣已经彻底出名了,甚至薛大人都抽空来看了他上课,这让谢良臣觉得自己有种在上公开课的感觉。
  书学的课程他最后也去上了,只是因为每人在写字上的偏好不同,且院中学生们的功力也确实很不错,所以谢良臣这次便主要以画报的形式开课,让这群艺术生们在纸上构图画板报,优胜者可以将作品挂到书学教室外墙上一周。
  当然,对于板报的内容,谢良臣也做了要求,那就是既要有图画,又要有文字,排版要求美观和谐,文字要求简练且能准确传递信息,起到宣传的作用。
  比如这第一期,谢良臣就要求学子们的板报内容为节约粮食。
  课程结束时,谢良臣与众位监生们最后也选出了其中最好看的一幅板书,然后将真的将它贴在了墙上。
  薛大人在后头听了一整的课,一直暗暗点头,等课程结束,他便叫人把谢良臣请了过去。
  “谢大人的黑板是用什么做的?我瞧着似乎水火不侵?”薛大人直接开门见山道。
  谢良臣来之前就猜到对方大概要问什么了,于是便把自己是怎么制作黑板以及粉笔的情况说了。
  听说黑板只要在墙上刷油漆就行,粉笔更是用石膏直接和水捏成,薛大人觉得十分心动。
  以前国子监的博士们讲课一般都是手持书卷,遇到学生提问,最多也只能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师生间要交流,最多也只能通过课业及批改试卷进行,如果有了这黑板,以后博士们讲课肯定会更容易。
  于是薛大人在心动之下便上了封折子,提出想让朝廷下拨一笔钱款用于购置这两种教材。
  他的折子送到融景帝案头的时候,朝堂上群臣们对谢良臣搞出的这两样东西早就耳闻已久,无他,盖因家中子孙时常回来念叨,并表示还想在家里也刷上这么一面黑墙。
  一点黑漆和石膏实在没多少钱,融景帝在看到实物之后也觉得好,再加上朝中大臣们无一人反对,于是这两样教材无比顺利的在国子监每个教室都配齐了。
  与此同时,谢良臣的名字也传遍了朝堂,现在大家对他的印象已经从一开始的翰林院书呆子,改成了律学、算学甚至书学皆通的才子。
  听说自己成了京城炙手可热的新生代文臣代表,谢良臣倒是没多兴奋,只是每日照常去上班顺便上课。
  没错,他现在工作的日常已经有一半时间是在给监生们上课。
  至于原因,自然是因为国子监学生们的强烈要求。
  而且除了律学、书学和算学之外,前头四院的监生们也表示,希望司业大人也能抽空去给他们上课,七学的学馆们轮流着来,不要厚此薄彼。
  谢良臣本不想答应,不仅是因为朱大人自他出名后越加阴阳怪气,更因为他原本的重心也不在经书儒学上。
  即便他读了十多年的四书五经,看了无数的书,但是谢良臣知道,儒学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救不了后来的中原大地,这个世界说到底还是黑暗森林的竞争社会,唯有手中有利器才能不被欺负,才能成为胜者。
  所以便是薛大人也极力邀请,谢良臣最后只应下了每月一次去太学讲经,其余时间则主要放在了律学等后三院这里。
  在律学馆,谢良臣不断的强调法制的重要性,并将这种思想尽力传递给所有来听课的学生。
  他们以后会成为刑部、大理寺的低阶官员,虽然看起来没有实权,但这些小吏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主官,再加上很多基础的工作都是他们在做,所以其实这些不起眼的小官最后所能发挥出的能量,比想象的要大。
  至于算学,谢良臣在教《九章》的同时也开始引入新教材,也就是西方的算学。
  算学的两位博士自从上次公开课之后,对谢良臣在算学上的造诣已经基本认可了,而且还时常找他探讨学问,等发现他还在学西洋的算学之后,更是佩服,说他学贯古今中外,三人几乎成了忘年交。
  谢良臣对于与两个年纪能当他爷爷的长辈成为朋友这事,一开始还是觉得不太好,可是两人都是走学术范的,对这些虚礼根本不在意,否则也不会在他上任第一天就敢撅他的面子了。
  对方不介意,谢良臣也无话可说,于是三人便常在一起研究各种算学难题,算是交流。
  所以等他提出在算学里加入西方算学之后,两人不仅没有阻止,而且鼎力支持,谢良臣也适时推出了阿拉伯数字。
  这是个数字并不难,比之汉语的壹、贰、叁更是有着天然的计算优势和书写优势,学生们初时还不太习惯,而等他们适应之后,无不对此办法称道,说不仅节约了笔墨而且计算效率大增。
  汤一业的父亲在户部任职,他也把这种计数方式教给了他爹,还教了他爹如何用阿拉伯数字做加减乘除而不用再打算盘。
  得了儿子传授取巧之道的汤父自此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户部工作的时候便悄悄在稿纸上用数字验算,速度比同僚们快了不止一倍。
  然后某一天,他偷偷摸摸的行为被同僚发现了,在对方逼问之下,汤父便说出了自己的小妙招,只千叮万嘱对方不要泄露出去。
  可开了头的事情就跟说出口的秘密一样,便是听秘密的人再如何赌咒发誓,最后的结果都是天下皆知。
  所以整个户部上下,从汤父开始,由低阶的小官小吏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计数,然后发展到各位主事、司长也开始用,最后就连新任的户部侍郎罗大人也学会新的计数方法了。
  王霄在发现罗大人桌上放着一张画着奇怪符号的稿纸时候,还以为是什么符咒,也曾暗示对方不要轻信巫蛊之术,便是家中真有需要,也尽量不要带到朝上来。
  他说得隐晦,罗大人也不知他是无意中看到了自己的稿纸,虽是莫名,但还是恭敬应下,只一切照旧。
  所以等王霄再次在他桌上看到更多的蚯蚓状符号,以及发现另一位侍郎也在画同样“符咒”时,他终是没忍住,直接明示了。
  然后他就被人科普了这种新型的计数方式,还称如今国子监监生,尤其是算学的监生门都对此计数法推崇得很,而他也试了试,发现确实好用,并建议王霄也可以试试。
  王霄这段时间总能听到谢良臣的名字,也不得不感叹对方一个出了皇宫的正六品小官,每天的名字能如此高频率的出现在众人耳中,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才能。
  当官一怕平庸,二怕被人遗忘。
  可偏偏这个谢良臣,人既不平庸,也很懂得为自己造势,倒真是个人才,若不是与盛家结了亲,他倒真想着重培养一下他,至于现在嘛,就看对方还能拿出什么筹码来跟他换。
  要是如之前处理河南灾民之事那样,谢良臣能让他看到他身上的价值,王霄倒也不吝于稍微提拔提拔这个年轻人。
  用阿拉伯数字教学了一段时间,谢良臣见各方都没什么反应,彻底放下心来,之前他还担心有人要拿这事说嘴,如今一切风平浪静,算学这边也算走上了正轨。
  至于律学的学生,他们现在除了在课堂上可以互相辩论增强口才以外,谢良臣还联系了在大理寺任大理寺丞的江牧。
  具体就是问他需不需要人打下手,要是需要自己可以每月给他轮换两个学生过来实习。
  对于能有免费的劳力使唤,江牧当然愿意,反正又不用给俸禄,而且他们做的都是最基层的工作,便是出错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所以他便同意了国子监律学的学生们来实习。
  两学馆的工作都走上了正轨,谢良臣也打算开启自己计划已久的事情。
  他先去请示了薛大人,表示自己想办一份校报,至于原因嘛,自然也伟光正得很。
  首先,谢良臣认为监生们除了本学馆之外,七学之间互相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及碰撞的机会少,这不利于学生们的自我提高以及接触新事物。
  至于第二嘛,则是国子监不在皇城之内,每日发生了什么事,做出了什么成绩,朝廷也不知道,要是他们办一份校报,在上头刊登一下国子监内每周或者每月所办的事情,这样皇上不是一下就明了了吗?
  听他说第一个理由时,薛大人还缓慢的捋着胡子,等听到他说第二个理由时,他手立刻就顿住了,同时目光一下就盯住了谢良臣。
  这个向朝廷邀功表现自己的法子倒是不错,看来这位谢大人的野心也很大啊。
  薛制自己已经快要致仕,对于后面几年还能不能在皇帝面前露一把脸并不在意,所以既未答应也未拒绝。
  谢良臣见他老神在在的模样,在心中低叹一声老狐狸。
  不过他也不是全无准备而来。
  谢良臣看了眼对面的朱大人,对薛制道:“国子学和太学的学生们个个文采斐然,若是这校报能办起来,我还想请朱大人推荐几名学生来作文,同时若是薛大人与朱大人不嫌弃,我还想专门在报上设置专栏,请两位大人主笔。”
  有专栏主笔便要在文章末尾署名,这可是露脸的好机会!
  朱大人原本对于谢良臣成天就想着出风头恼恨不已,此刻听他准备邀请自己做专栏的主笔,心念却是一动。
  “那谢大人可有想过这报上要写些什么内容?”薛制仍旧没说胡啊,朱大人却忍不住了,先开口道。
  见鱼儿咬钩了,谢良臣弯弯唇角,笑道:“我倒是有个粗略的计划,至于具体如何,还需两位大人共同议定。”
  谢良臣先是谦虚一句,然后才把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总得来说,目前他打算办的校报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信息:
  第一类自然是国子监的新闻,比如国子监举行祭拜孔庙的活动、开学礼以及国子监师生们一起到菜地翻土除草啊等等比较大一点的新闻,同时还可以标注出有哪些领导参加了。
  至于第二类,则是国子监师生风采展示。
  具体内容可包括有哪些校友考中了进士,教授们出门采风诗兴大发又做了什么出彩的文章,甚至还可以让监生们发表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心得感悟等等。
  同时,校报上还可留出几处专栏来,国子监可以定期请一些大儒或者重要人物来写写文章,传达一下主流的价值观。
  至于第三类,就是发生在国子监监生们之间的生活趣闻了。
  比如有监生们组织了文会活动,这事就可以写上去,又或者律学辩论的论题以及各方的辩论手稿也可以刊登,甚至是国子监武生们又组织了射御骑马比赛等等,这些都可以写。
  听他说完,不止朱大人眼神明亮,薛大人也觉得此举虽有邀功之嫌,但着实是不错。
  “此事谢大人可先写了折子出来,若是陛下及大人们无异议,办这校报到也不是不行。”最后,薛制捋着胡子道。
  听他这么说,谢良臣便知道此事已经成了一半。
  融景底对于国子监搞文艺活动能有什么意见?恐怕薛制担心的还是朝上哪位大人反对,所以即便这校报看着无一点危害,他还是要先问过再说。
  此举算得上窝囊了,不过却是最保险的法子,薛制向来走中庸之道,会如此倒也在谢良臣意料之中。
  不过他是打算在中间加一把火的,毕竟他现在不是正教着七学的学生吗?
  作者有话说:
  第60章 学报
  谢良臣打算办校报的小道消息很快在国子监传开, 不少学生听说了校报内容后都十分的感兴趣,尤其是听说就连普通监生也可在报上发表文章之后,不少人更是已经开始暗暗准备。
  想想国子监上下数千人, 要是自己的文章能被这么多人看到,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