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3年是大宋共和元年,也是蒙古至元十年。五月十四,围困扬州的阿术元帅先是失去高邮征粮部队的消息。五月十五日,在扬州城北的两座城寨有人逃回来,说宋军已经攻破这两座城寨。阿术元帅果断下令,命所有包围扬州的蒙古军全部撤往位于扬州东边的大营。
这样的撤退令实质上宣告扬州之围被彻底解除,收缩兵力的阿术元帅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压力有丝毫纾解的迹象。宋军追着撤退的蒙古军而来。那是为数大概一万左右的军队,他们仿佛丝毫不在乎蒙古军的数量大概有两万,就在距离蒙古军五里之外的距离安然扎寨。
好几名蒙古军将领建议偷营,阿术元帅觉得宋军肯定做了战斗准备,偷营不成的话只会造成没必要的损失。晚上蒙古军开始睡觉之时,蒙古军营附近就响起巨大的响声。阿术元帅回忆起赵嘉仁援助襄阳时用过这样的玩意,巨大的声音把蒙古骑兵的马匹都给吓坏了。
骚扰也只是骚扰,对战争经验丰富的蒙古军来讲没什么作用。第二天一早,宋军就布阵前来。阿术元帅下令守营,他不想在没有获胜机会钱贸然触及。
这支宋军他们完全无视蒙古军守营时候的防御优势,排开火炮就对着蒙古军营一通猛轰。也就是阿术元帅经验丰富,总算是弹压住混乱。确定宋军没有发动冲击,元帅只在营地前部留下少数侦查人员,将大部队给撤到后面,把营地前部让给宋军轰。元帅知道宋军可以制造许多火药,但是宋军的火药总不是无限的吧。就算宋军的火药是无限的,他们的炮弹也不会是无限的。
也不知道宋军是不是听到了元帅的心声,他们并没有单纯的炮击。随着大号孔明灯缓缓升起,上面的宋军居高临下的把蒙古军军营一览无遗之后。宋军就趁着蒙古军调动不及的时候,突然冲上前对蒙古军军营前部纵火。
火头一起,宋军先用火炮对试图救火的蒙古军实施射击,随即施施然撤退回宋军营地。
当天晚上,阿术元帅咬咬牙决定派军队夜袭宋军。虽然历史上很多说法是十几骑或者几十骑就能踹了敌军的大营,然而那都有很极端的条件。若非是这种战例太少,怎么会被史书记录下来呢。夜袭的五百蒙古军落得很常见的下场,在防备严密的宋军营地前吃了大亏。逃回的蒙古军不到百人。
第二天,宋军又是布阵而来。看到阵前那些火炮,阿术元帅恨得牙根痒痒,却完全无计可施。幸运的是没等宋军动手,阴沉的天空中降下雨来。宋军没有在雨中坚持,他们立刻选择冒着雨返回。看着雨中的宋军背影,欢声雷动的蒙古军仿佛打了一场大大的胜仗。然而雨从开始下起之后一直没停,江南的梅雨季节开始了。
冰凉的雨水打湿了能打湿的一切,空气中的湿度呈现超饱和状态。即便蒙古军冒雨离开扬州,到了长江以南的镇江驻扎,这些北方来的蒙古军也感觉到非常非常的不习惯。
将部队从长江以北的扬州附近撤到长江以南的镇江,阿术元帅看着就闷闷不乐。阿术元帅曾经跟随忽必烈消灭大理,大理当地的湿度并不比现在的江南差。元帅此时低落的心情不是因为潮湿,他感觉面对的宋军好像是以前的蒙古军,在战场上坚定、迅猛、得理不饶人。虽然想竭尽全力扭转局面,阿术元帅却找不到能够立竿见影的手段。一种难以形容的挫败感萦绕在元帅心头。
在李云这些江南出身的人看来,梅雨季节远不止于到无法行动的地步。要是每年的梅雨季节连门都不出,日子该怎么过。在扬州一商量,大家觉得之前的局面如此被动,完全是因为从嘉兴府撤离之后导致没那么多在长江内作战的船只。既然蒙古军放弃攻克扬州,李云营长为代表的年轻人给枢密院写信,希望赵太尉能够派遣水军进入长江作战。
过了十天,扬州的年轻人接到紧急命令,要他们北上返回海州。虽然可以坐船回去,这帮年轻人还是被这命令弄得不爽。梅雨季节再容易过,也不至于让大伙冒雨行军啊。可军令如山,这帮人只能按照命令分批乘坐运河内的运输船返回。
幸好运输船足够,众人返回的路上倒也没有那么多问题。李云他们还忍不住写了个运输船使用经验汇总。大家高高兴兴回到海州,见到了安抚使刘猛。
刘猛让大家坐下,接着把一份文件递给李云,“来,把他给我念一念。”
“是!”李云拿起文件就念。念了几句就念不下去了。这是赵嘉仁赵太尉写给淮东路安抚使刘猛的信,信里面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要他派兵攻下日照。第二件事,要他狠狠训斥一番这帮居然敢越级上报的混账小子。
“念啊!”刘猛忍不住拖长声音大声说道:“不识字了么?”
李云红着脸把赵嘉仁要刘猛狠狠训斥这帮混账小子的那段念完,然后低下头不敢吭声。
刘猛看这帮小子们各个低着头不敢吭声,就觉得自己的法子起作用了,他靠在椅子上,用居高临下的语气说道:“我接到信之后就在想,怎么训斥你们这些混账小子呢。想啊想,我也没能想出来。所以呢我就问你们几件事,第一,打仗要不要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第二,军队里头有没有讲过不许越级上报的?来来来,李云,你给我讲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